废寝忘食成语接龙,废寝忘食的意思拼音出处及造句
“废寝忘食”成语接龙
“废寝忘食”成语接龙可以往下接以下成语: 始作俑者、世外桃源、始终不渝、室如悬磬、世世代代、十面埋伏、拾人牙慧、师出无名、尸位素餐、十行俱下、势如破竹、市道之交、舐犊情深、十目一行、食不甘味、食指大动、失魂落魄、失信不立、事与愿违、十室九空、时乖命蹇、事必躬亲、尸居余气、十字街头、使羊将狼、矢志不渝、世态炎凉、诗情画意、时过境迁、什袭而藏、什袭以藏、失马塞翁、失之东隅、师出有名、诗礼之训、狮威胜虎、十步芳草、十二金牌、十浆五馈、十年读书、十年生聚、十鼠同穴、十羊九牧、石崇斗奢、实事求是、拾带重还、食辨劳薪、食箪浆壶、食前方丈、食日万钱、食少事烦、食少事繁、食无求饱、食宿相兼、食言而肥、食玉炊桂、史策丹心、矢在弦上、使酒骂坐、使酒骂座、始终如一、市无二价、势不两立、势均力敌、事半功倍、事危累卵、试才录用、视民如子、视死如归、视同儿戏、视为畏途、适得其反、恃才傲物、舐犊之爱、舐糠及米、释车下走、嗜痂成癖、誓死不二、噬脐何及、噬脐莫及、噬指弃薪、事到临头、等。
成语“废寝忘食”怎么读
fèi qǐn wàng shí
“废寝忘食”是什么意思
废:停止。顾不得睡觉,忘记了吃饭。形容专心努力。
废寝忘食的出处
战国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女奚不曰: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’”后由此总结出成语“废寝忘食”。
成语“废寝忘食”历史典故
“废寝忘食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,以致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。形容工作和学习专心努力。这个成语来源于《论语.述而第七》,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子曰:“女奚不曰:‘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’云尔?”孔子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的思想家、政治家和教育家,是儒家的创始人。孔子年老时,开始周游列国。在他六十四岁那年,来到了楚国的叶邑(今河南叶县附近)。叶县大夫沈诸梁,热情接待了孔子。沈诸梁人称叶公,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,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,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,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。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,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,就没有作声。以后,孔子知道了这事,就对子路说:“你为什么不回答他:‘孔子的为人呀,努力学习而不厌倦,甚至于忘记了吃饭,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,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;自强不息,甚至忘记了自已的年纪。’这样的话呢?”孔子的话,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,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。
废寝忘食的近义词
兢兢业业、夜以继日、发愤忘食
废寝忘食的反义词
饱食终日、游手好闲
推荐书目
成语典故是汉语文化精华,大部分成语源自于历史,切勿断章取义,列出如下书籍以作扩展书目:
- 唐·王勃《送劫赴太学序》:“加之执德弘,信道笃,心则口诵,废食忘寝。”
- 宋·司马光《远谋》:“臣窃见国家每边境有急,羽书相衔,或一方饥馑,饿莩盈野,则庙堂之上,焦心劳思,忘寝废食以忧之。”
- 宋·赵令畴《蝶恋花》:“废寝忘餐思想遍,赖有青鸾,不必凭鱼雁。”
- 元·孙仲章《勘头巾》:“为别人受怕耽惊,没来由废寝忘食。”
- 元·吴昌龄《张天师》:“只他这废寝忘餐可也因甚的,要一个明白消息。”
-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:“小生为小姐,昼夜忘餐废寝,魂劳梦断,常忽忽如有所失。”
- 明·冯梦龙《挂枝儿·不凑巧》:“香消玉减因谁害?废寝忘飱为着谁来?”
- 郭沫若《科学的春天》:古人尚能“头悬梁,锥刺股”,孜孜不倦地学习,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,一定会更加专心致志,废寝忘食,刻苦攻关。
“废寝忘食”成语逐字释义
“废”字的释义
废的声母和韵母fei废的五笔ynty废偏旁部首广废有几画8废的拼音fèi废的解释废(廢)fèi停止,不再使用:废弛(应该施行而不施行)。废除。废黜(罢免,革除)。废帝(被废黜的皇帝)。废弃。废止。废置。因噎废食。没有用的... >>点击查看详情
“寝”字的释义
寝的声母和韵母qin寝的五笔puvc寝的部首宀寝的笔画13寝怎么拼qǐn寝的意思寝(寢)qǐn睡,卧:寝室。寝车。寝宫。安寝。睡觉的地方:就寝。寿终正寝。皇家宗庙后殿藏先人衣冠之处,亦指帝王的坟墓:寝庙。陵寝。停止,平息:... >>点击查看详情
“忘”字的释义
忘的声母和韵母wang忘的五笔ynnu忘的部首心忘的笔画7忘怎么拼wàng忘的解释忘wàng不记得,遗漏:忘记。忘却。忘怀。忘我。忘情。忘乎所以。记笔画数:7;部首:心;笔顺编号:4154544忘-说文忘-说文解字忘wàng【动】(会意兼形声。... >>点击查看详情
“食”字的释义
食的声母和韵母si,shi,yi食的五笔wyve食的部首飠食的笔画9食怎么拼sì,shí,yì食的解释食shí吃:食肉。食欲。吃的东西:食品。粮食。零食。丰衣足食。俸禄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”。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食食-说... >>点击查看详情
本文由汉语文献网整理发布于2023-04-14。